慢性病健康
三月為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月,常見症狀為嚴重經痛,生育年齡女性中每十位可能有一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僅造成疼痛,更可能影響周邊器官與不孕症相關。經前症候群常見,記錄月經週期與症狀有助於了解自身規律,不適時可調整生活或尋求專業協助。女性在青春期、生育年齡、更年期及停經後,面臨不同的婦科問題與生理變化,應留意身體訊號並定期檢查。
避孕藥與荷爾蒙補充是守護女性健康的重要工具,口服避孕藥有助於規律經期、緩解經痛等。更年期荷爾蒙補充療法能改善不適,但需經專業評估。AMH數值反映卵巢庫存量,影響生育規劃,建議及早考量生育計畫或凍卵。不同年齡階段應關注婦科健康,如有異常應及早就醫。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營養需求不減反增,但攝取與吸收能力卻逐漸下降。許多長者因食慾不佳、牙口變差、腸胃功能退化,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老年人補充營養」不只是額外的選擇,而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
延緩洗腎26.6年!SGLT-2改善腎病變與心衰竭惡化 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台灣透析盛行率全球最高,每年新增 1.1 至 1.2 萬名患者,為減少洗腎人口並降低心衰竭風險,健保署自 2024 年 3 月 1 日起擴大 SGLT-2 抑制劑 給付,涵蓋 腎絲球過濾率(eGFR)25-60 及心衰竭射出分率(LVEF)41-49% 患者,預計可幫助 15-20 萬人,並投入 16-18 億元預算。臨床研究顯示,腎病變族群及早介入SGLT-2 抑制劑,可延緩 26.6 年進入洗腎階段,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腎病變族群應及早加入腎臟病共照網,配合醫師接受適當治療,以降低未來洗腎風險。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位脂肪堆積風險,進一步惡化病情,形成糖胖症的惡性循環。治療趨勢已從單純控糖轉向「ABBCDE」策略,涵蓋血糖、血壓、膽固醇、體重管理、藥物與運動。新型腸泌素類藥物可同時降低血糖與體重,減少併發症風險。未來糖尿病藥物將發展長效降糖、安全性提升與體重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與治療效果。
老年人因視力、記憶力與代謝功能退化,常發生用藥錯誤,如用藥過多、重複服藥、忘記服藥或未依指示用藥,導致低血糖、低血壓及跌倒風險上升。多重用藥亦常見,65歲以上長者約28%同時服用超過5種藥物,影響健康安全。為降低風險,應集中藥物管理、記錄用藥資訊、利用社區藥師服務,並定期與醫師討論。特別是服用肌肉鬆弛劑、鎮靜劑、降血壓藥等藥物時,應留意嗜睡、頭暈等副作用,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