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郭家和

諮詢專家:丁丁藥局學術藥師謝瑋綾

腸胃炎疫情一波波,據疾管署資訊2025年春節後因腹瀉就診已突破24萬人,創下過去五年新高。不只造成急診嚴重壅塞,病毒感染的腸胃炎也成為民眾關注議題,尤以諾羅病毒為最大宗,諾羅病毒具高傳染性,潛伏期約10-50小時,主要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及發燒。除了務必正確洗手、注意飲食清潔,出現感染情況時應及早就醫,腸胃炎期間的飲食保健,包括初期清淡飲食原則或禁食,以及後續腸道菌叢調整都是重點。

謝瑋綾藥師指出,腸胃炎可依病因補充適當營養素。細菌性腸胃炎(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應補充電解質水,合併抗生素治療者可搭配益生菌(如LGG菌),有助於腸道菌叢恢復。病毒性腸胃炎(如諾羅、輪狀病毒)可短暫禁食並補充藻精蛋白(抑制病毒活性、抗氧化)與紫錐花(提升免疫力)。此外,維生素C(抗氧化、增強免疫)、維生素D3與鋅(調節免疫、降低感染風險)亦重要。初乳蛋白含抗體,可增強T細胞與B細胞活性,葡聚多醣則有助免疫防護,適合在多變天氣補充以減少感染風險。

腸胃炎期間可以吃益生菌嗎?哪些菌可以幫助腸胃恢復?

腸胃炎有分為細菌性腸胃炎和病毒型的腸胃炎,都有可能導致腹瀉,發燒,拉肚子,只要是免疫力正常的患者,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搭配藥物,症狀通常會在幾天內緩解下來,急性腸胃炎的初期可以搭配清淡飲食,或是短暫的禁食,避免再度攝取到乳糖類製品以免加重病情,待到腹瀉緩和後,可以多多攝取一些營養素,讓身體恢復體力。

至於腹瀉期間的電解質,可以優先挑選市售已有添加益生菌的電解質類產品,一包就能提供約60億好菌,在腹瀉期間不僅可以平衡身體流失的電解質,還可以重建腸道好菌,根據國外的相關研究指出,在兒童感染的腹瀉期間,以及預防腹瀉的指導方針中,可以補充LGG來縮短病程,LGG菌可黏附於腸道,抑制大腸桿菌的附著,增強細胞間結構的緊密,修復腸道屏蔽功能。

隨著腹瀉的期間,身體會流失許多好菌,在這段時間內可以盡快給予益生菌的補充,對於身體機能的恢復,會有正向的幫忙,至於較為嚴重的腹瀉,導致腸道黏膜受損的,可以補充適量「麩醯胺酸」減少腸道通透性,修復破損的腸黏膜。益生菌的選擇要注意一點,就是避免其中又有添加到西藥的成分,像是氧化鎂或是番瀉葉,進而引起更嚴重的腹瀉

腸胃炎可以補充哪些營養素或成份?缺少哪些營養更容易感染?

如果是細菌性腸胃炎,包含大腸桿菌感染,沙門氏菌,葡萄球菌感染,腹瀉期間盡量以補充電解質水為主,假如有合併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可以在過程中可以補充益生菌輔助如LGG菌對於腹瀉後期菌種的建立,會起到一定程度的幫忙。

如果是病毒性腸胃炎,像最近大家聞之色變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和腸病毒等等,被感染者常常會伴隨較為嚴重的上吐下瀉,這期間除了可以短暫禁食,讓腸道休息以外,也可以補充一些像藻精蛋白或是紫錐花等,藻精蛋白可以廣效抑制病毒活性,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的能力,可以抑制病毒複製,避免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紫錐花也是天然傳統草藥之一,含有多醣體,生物鹼,菊苣酸,能增強人體免疫能力,增加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增強淋巴細胞的活性,對感冒中的患者來說,可以減輕症狀和縮短病程。

至於其他營養素包含高劑量C,維他命C是一個抗氧化的物質,可以保護細胞免於氧化壓力的損傷外,可以促進免疫細胞的吞噬能力,至於維生素D3,則是參與身體許多免疫調解,長期缺乏D3和鋅的人相較於沒有缺乏的人容易被病毒感染。

其他有效成分包含初乳蛋白,從剛生完小牛的母牛的牛乳中分離,24小時內的初乳中富含多種抗體,可以有效的增進免疫,活化T細胞和B細胞,其他成分還像是葡聚多醣等等,也很適合平時補充,避免在天氣多變的季節中,不小心受到病毒或細菌的侵擾。

免疫力跟腸道大有關係?平常要如何養好腸道菌叢?

腸道內富含大量的神經叢,腸道細胞總數是人體細胞的十倍,所帶基因更是超過人類基因的一百倍,體內共生一百兆的細菌數,堪稱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腸道微生物攜帶了大量的基因庫,可以表現多元性的代謝功能,幫助人體製造維生素,代謝人體所無法消化的醣類,分解纖維素轉化成人體需要的丙酸,丁酸等等,這些人體需要的短鍊胺基酸經過吸收後,可以強化腸道屏障功能的完整,降低有害物質進入到人體。

目前已知腸腦軸,是腸道菌和大腦溝通的橋樑,腸道菌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影響我們外在的精神狀態,同時腸道菌群也會透過神經傳導物質影響全身各器官,因此腸道功能屏障的缺失,會導致有毒的物質進入人體,進而引發代謝性的疾病,包含像是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因此平時需要補充膳食纖維,提供腸道益生菌食物來源,讓好菌源源不絕的定殖在腸道。

所以市售的益生菌中,也都有加入相應的果寡糖或菊聚纖維等等,來輔助好菌的定殖,腸道的順暢以及好的菌落,影響人體70%的免疫,因此當病人到醫院就診時,如果是有代謝性疾病,或是皮膚炎,醫生通常也會關心病人排便狀態,所以腸道健康與否確實與免疫系統有關,腸道的好菌建立對於不論是腸道功能是否健康的民眾,都是重要的。

平時民眾可以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幫助腸道正常蠕動,另外紓壓也很重要,適度的壓力有助於記憶和成就感的達成,但過度的壓力不但會破壞腸道健康,更有可能引發進一步代謝性疾病。日常飲食方面,建議食用低碳水高蔬果為主,降低麵包,米飯類的攝取,由輕蔬食取代,增進腸道需求的膳食纖維外,也可以攝取一些好的魚油,降低發炎反應的生成

謝瑋綾藥師提醒,緩瀉劑主要分為膨脹型、刺激型、滲透型與糞便軟化劑四大類,使用前務必諮詢專業藥師或醫師,依據個人情況並按照仿單或醫囑使用。改善便秘應從根本做起,例如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補充益生菌、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增加水分攝取、適量運動促進腸胃蠕動,不應過度依賴藥物。如有長期便秘問題甚至合併大便帶血或黏液,務必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