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郭家和
諮詢專家/丁丁藥局學術藥師 謝瑋綾
忍住不上恐嚴重便秘?便秘成因不只是纖維吃太少?
現代人因為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壓力大、運動量不足,導致排便不順甚至便秘的問題越來越普遍。便秘通常指糞便乾硬、排便困難與次數減少,一般至少三天以上沒有排便稱之。原因可能包括:缺乏運動、飲食纖維不足、水分攝取少、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大、外出旅遊、懷孕或刻意抑制排便衝動。此外,老年人因腹肌無力與運動量減少,發生便祕的機率較高。部分藥物如嗎啡、制酸劑、抗組織胺、三環類抗憂鬱藥及鈣離子阻斷劑、鐵劑,也可能導致排便減緩。
不少民眾選擇直接購買瀉藥「緩瀉劑」來解決便秘困擾,根據統計,緩瀉劑是台灣人最常購買的指示用藥,一年藥費高達上億,但長期依賴緩瀉劑的負面影響不可輕忽。丁丁藥局學術藥師謝瑋綾指出,市面上的緩瀉劑主要分為四大類:膨脹型緩瀉劑、刺激型瀉劑、滲透型緩瀉劑與糞便軟化劑。這些藥物各有不同的作用機制與適應症,使用前務必諮詢專業藥師或醫師,依據個人情況並按照仿單或醫囑使用。
不是人人都能用!認識四大類緩瀉劑作用與風險
1.膨脹型緩瀉劑:吸水增加糞便體積,作用溫和
膨脹型緩瀉劑主要透過吸收水分來增加糞便體積,進而刺激腸胃蠕動。常見成分包括車前子、甲基纖維素等。膨脹型緩瀉劑相對溫和但效果較慢,通常需要2至3天才見效。使用時須搭配充足的水分攝取,否則可能適得其反甚或加重腸胃道阻塞。對於患有腸道阻塞或慢性便秘的患者,不建議使用此類藥物。
2.刺激型瀉劑:直接促進腸道收縮,效果迅速但副作用較大
刺激型瀉劑透過直接刺激腸道肌肉來加速蠕動,通常在服用後6至12小時內產生作用,因此多建議於睡前服用,隔天早晨即可排便。這類藥物常見成分包括番瀉葉、Bisacodyl等。由於刺激腸道平滑肌作用強烈,可能會引起腹絞痛、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長期使用還可能導致腸道對藥物產生依賴,使腸胃無法正常蠕動、還有電解質流失的問題、進一步可能會造成腎損傷還有心臟功能異常的狀況。處於急性發炎期或嚴重脫水狀態的患者不建議使用。
3.滲透型緩瀉劑:增加腸道水分,適用於特殊需求
滲透型緩瀉劑可分為鹽類緩瀉劑與高滲透壓型緩瀉劑,其作用方式是透過提高腸道內滲透壓,使水分進入腸道,軟化糞便並促進排便。此類藥物通常需由醫師處方,適用於特定族群,如肛裂、痔瘡患者,以減少糞便對傷口的刺激。不過,這類藥物可能引發腹痛、腸胃脹氣等副作用,且肝腎功能不佳或心臟衰竭患者需特別小心,應在醫師評估後使用。
4.糞便軟化劑:幫助糞便柔軟,降低排便疼痛
糞便軟化劑主要用於減少糞便的硬度,使其更容易排出,常見於痔瘡或產後婦女使用。此類藥物對於偶發性便秘者較為適合,但同樣不可長期依賴,否則可能影響腸胃的自然蠕動能力。
緩瀉劑越用越沒效?根本改善便秘的5大原則
有些人習慣性使用瀉藥,例如甘油球(浣腸劑)來促進排便,但長期濫用反而可能讓腸道失去正常的蠕動能力,導致「越用越多、越用越沒效」的惡性循環,甚至可能因為使用不當,造成肛門潰爛。謝瑋綾藥師強調,腸胃的健康與日常飲食、運動習慣息息相關,應從根本改善而非依賴藥物,一般人要維持排便順暢可掌握五項原則:
1.增加膳食纖維攝取
膳食纖維可幫助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並促進腸道益菌生長。高纖維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等。許多人誤以為只吃奇異果就能改善便秘,但事實上,單靠少量水果難以達到足夠的纖維攝取量,應搭配其他高纖維食物。
2.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
腸道內的好菌與壞菌比例影響腸胃健康,當壞菌過多時,可能會使腸道蠕動變慢甚至影響神經系統運作。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菌相,幫助維持正常的消化功能,根據目前腸腎軸研究指出,腸胃道好菌和全身的新陳代謝有關,腸道菌相的失衡可能會導致身體其他慢性疾病的產生,包含二型糖尿病,過敏,精神相關疾病等等,所以補充益生菌可以減少腸道毒素產生,減少發炎反應,調解免疫系統,改善腸胃道屏障功能。
3.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
固定時間如早餐後或三餐飯後半小時,是腸道蠕動最活躍的時間,此時嘗試上廁所有助於建立規律排便習慣。
4.增加水分攝取
每天建議飲水量至少為2000毫升以上,大約是體重乘上35到40,水分不足可能導致糞便乾硬,使排便更加困難。糞便的水分含量落在70-80%是最理想的,過低的水分,糞便會偏乾硬,水份太高,超過90%的話稱之為腹瀉,代表食物沒有好好經過消化,可能會發生在感染時,所以服用膨脹型緩瀉劑時,更需要確保攝取足夠水分,以免加重便秘情況。
5.適量運動促進腸胃蠕動
缺乏運動會降低腸道蠕動,導致糞便停滯在腸道內。適當的運動,如每天30分鐘的健走、瑜伽或核心訓練,都能有效刺激腸道蠕動,改善排便問題。
謝瑋綾提醒,由於腸道機能退化,慢性便秘的機率與年齡增加有關,同時部份慢性病藥物與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都可能影響腸胃蠕動,造成排便減緩,用藥上如有排便不順等副作用應及早向醫師、藥師諮詢;此外,部份腸疾患、內分泌疾病、代謝疾病甚至腫瘤都可能引起便秘症狀,若有長期便秘問題甚至合並大便帶血或黏液,務必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謝瑋綾藥師
緩瀉劑主要分為膨脹型、刺激型、滲透型與糞便軟化劑四大類,各有不同作用機制與適應症,使用前務必諮詢專業藥師或醫師,依據個人情況並按照仿單或醫囑使用。改善便秘應從根本做起,例如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補充益生菌、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增加水分攝取、適量運動促進腸胃蠕動,不應過度依賴藥物。如有長期便秘問題甚至合併大便帶血或黏液,務必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