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有關於體內濕氣一說,在調理身體的環節中,「去除體內濕氣」是中醫角度的重要議題!體內濕氣重的人常有食慾不振、腸胃消化等問題,肌肉關節也常感到痠痛。除此之外體內濕氣重的人免疫力也較差,容易患上感冒風寒,基於以上原因,如果自身受到以上問題困擾的人,可以考慮研讀內濕氣的相關知識,去了解身體溼氣重的相關調理方法,也許能幫助緩解很多身體的不適症狀,今天讓我們來聊聊體內濕氣的相關話題。

什麼是體內濕氣

濕氣被中醫視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未及時調理,容易導致疲倦、頭重、胃脹、皮膚問題等多種身體不適。濕氣主要分為「內濕」與「外濕」,成因不同但常同時存在,甚至互相影響。在台灣這種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下,濕氣問題更顯普遍。了解濕氣的來源與影響,才能從根本著手改善體質、提升生活品質。

內濕:從飲食與生活習慣下手

內濕的產生,與我們日常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經常攝取油膩、生冷、甜食、乳製品,或是習慣暴飲暴食,容易讓脾胃負擔加重,導致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濕氣便在體內堆積不易排出。再加上缺乏運動,代謝變慢,濕氣更容易累積成慢性問題。改善內濕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調整飲食結構、避免寒涼重口、定時進食,同時搭配運動與充足睡眠,讓身體恢復自然排濕的能力。

外濕:環境影響不可忽視

外濕則是來自於周遭環境的濕氣,尤其在台灣這類濕熱氣候的地區,更容易因為梅雨季節、潮濕空氣或經常淋雨、涉水,讓濕氣透過皮膚或呼吸道進入體內。住家通風不良、衣物未完全晾乾等生活細節,都可能讓外濕無聲無息地侵入身體。避免外濕的關鍵在於改善居住環境,例如除濕、保持空氣流通、不穿濕衣服等,日常也應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以減少濕氣累積的風險。

內外濕氣交織,需整體調理

內濕與外濕雖有不同來源,但兩者往往彼此交錯、互為因果。當體內脾胃虛弱,濕氣就難以排出,進而更容易受到外濕侵襲;反之,長期處在潮濕環境,也會削弱脾胃運化功能,加重內濕狀況。要有效改善濕氣問題,不能單靠食療或藥物,還需從環境改善、體質調整、飲食運動等多方面著手。唯有全面提升身體的抵抗力與代謝力,才能真正戰勝濕氣,恢復清爽健康的身心狀態。

(圖片來源:http://unsplash.com)

麼樣的人容易產生體內濕氣?

1. 飲食偏重、油膩、過甜

現代人習慣外食,經常攝取油炸、重口味或過甜的食物,這些都會對脾胃造成嚴重傷害。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腸胃脹氣;油炸食物更會產生過氧化物,促發體內炎症。甜食則適量有益,但吃太多會助長體內濕氣。脾胃虛弱後,濕氣更容易堆積。因此,想要養護脾胃,應從均衡飲食開始,避免重口味及高油脂食物,維持腸胃健康,促進營養與水分的正常代謝。

2. 愛喝啤酒

啤酒屬於「助濕」之品,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酒會加重體內濕氣,特別是脾胃功能較弱的人,更應避免過量飲用。脾胃負責食物的運化與吸收,過度飲用啤酒會讓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消化不良與濕氣堆積。

3. 喜歡吃生冷瓜果

夏季大量的西瓜、香瓜、黃瓜等生冷瓜果雖然消暑,但屬於「助濕」食物,會增加體內濕氣。若大量食用,尤其是小孩,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精神疲倦等症狀。因此,建議適量食用,避免脾胃受損。

4. 長期偏好喝冰飲料

無論天氣多熱,冰冷的飲品或冰品都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過度食用生冷食物會讓體內陽氣受損,導致腸胃運作停滯,給濕氣與寒邪入侵的機會。尤其夏季應保養陽氣,避免冰飲對脾胃的傷害。

5. 睡眠不足

從中醫角度來看,長期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氣虛」,讓人精神不振,身體沉重。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排濕,讓氣血運行順暢。同時,適量運動也能提升睡眠品質,改善體內濕氣堆積。

6. 太少運動,久坐不動

缺乏運動容易導致身體代謝變差,濕氣無法排出,讓人感到疲倦、四肢無力。適度運動如慢跑、快走或游泳,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排濕。長時間久坐則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腦部供氧不足,還可能引發失眠、記憶力下降及肌肉痠痛。因此,保持適當運動,避免長時間久坐,才能改善體內濕氣堆積。

7. 身體出汗後未及時擦乾

在濕熱的天氣裡,流汗後若不及時擦乾,直接吹風扇或進入冷氣房,會讓濕氣滲入體內。洗澡水過涼或洗頭後未吹乾就睡覺,也容易讓濕氣侵入體內。建議保持身體乾爽,避免穿潮濕的衣物或蓋濕被子,以防濕邪入侵。

8. 常處於通風不良的環境

長期處於潮濕、陰冷的環境,容易導致體內濕氣累積。在陰雨天應關窗防潮,等天氣好轉時,及時開窗通風,讓濕氣排出。若外界濕氣較重,可使用除濕機或空調保持室內乾爽,避免濕氣滯留。

體內濕氣的症狀有哪些?

 特徵 1:體態浮腫,水腫明顯

你是否經常在早晨起床時發現臉部浮腫、眼皮腫脹?或者久坐、久站後,小腿也容易腫脹?這些都是體內濕氣累積的明顯訊號。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主運化水濕,負責調節體內水分的代謝。但當脾胃功能變差時,身體無法有效排除多餘水分,就會導致水腫現象。尤其是女性在生理期前後,因為荷爾蒙變化,容易出現下半身浮腫的情況。

自我檢測:
✔ 早上起床照鏡子,臉部比平常腫脹
✔ 眼皮浮腫,雙眼無神
✔ 久坐、久站後腿部腫脹,按壓皮膚時有明顯凹陷

特徵 2:容易疲倦,精神不振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因於濕,首如裹。」意思是,當體內濕氣過重時,頭部會感覺昏沉,彷彿被厚重的東西包裹住,讓人提不起精神。

即使睡了一整晚,還是覺得疲勞,白天也總是昏昏欲睡,這可能是濕氣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身體能量不足。長期下來,不僅影響工作和學習效率,還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問題。

自我檢測:
✔ 睡足 8 小時,仍然覺得累
✔ 頭昏腦脹,難以集中精神
✔ 動不動就想躺下休息

特徵 3:食慾不振,腸胃不適

脾胃是消化系統的核心,而濕氣最容易影響「脾胃」的運作。當體內濕氣重時,消化功能會變弱,導致食慾下降,甚至出現腹脹、腸胃不適的情況。

如果你經常覺得吃一點東西就飽,或者飯後胃部不舒服,腸胃有氣體蠕動,甚至會聽到腸鳴聲,這些都是體內濕氣重的典型表現。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胃悶、反胃等問題。

自我檢測:
✔ 吃一點就覺得飽,不想再吃
✔ 飯後胃部脹氣,腸道有蠕動感
✔ 容易消化不良,偶爾還會有噁心感

特徵 4:排便黏膩,廁所很難沖乾淨

正常的糞便應該是形狀完整、容易排出,且不會沾黏馬桶。如果你發現自己排便時糞便又軟又黏,甚至需要沖很多次才沖乾淨,這代表你的腸道濕氣太重,消化功能已經受到影響。

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腹瀉、排便不成形,甚至容易有便祕與腹瀉交替的情況,這些都是濕氣影響腸胃運作的警訊。

自我檢測:
✔ 排便黏膩,馬桶難以沖乾淨
✔ 排便不成形,偶爾會有腹瀉現象
✔ 排便次數不穩定,可能一天數次或幾天一次

特徵 5:舌苔厚膩,出現齒痕

中醫有句話:「看舌知健康」,濕氣重的人,舌苔通常會變得厚膩,甚至出現「齒痕舌」,也就是舌頭邊緣有凹凸不平的壓痕。

1.寒濕體質:舌苔偏白,舌頭顏色較淡
2.濕熱體質:舌苔偏黃,舌頭顏色較紅

如果照鏡子時發現自己的舌苔顏色異常厚白或黃膩,那就代表體內的濕氣已經影響到脾胃功能了!

自我檢測:
✔ 舌苔厚白或發黃
✔ 舌頭邊緣有齒痕
✔ 口中容易有黏膩感,甚至口臭

特徵 6:女性分泌物多,容易有異味

對於女性來說,體內濕氣過重還可能影響生殖系統。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白帶增多、顏色異常,甚至伴隨異味或搔癢感,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婦科發炎或感染問題。

這是因為濕氣會影響身體的陰陽平衡,使下焦(骨盆腔)濕氣聚集,進而影響陰道分泌物的狀態。因此,女性朋友更應該留意身體的濕氣問題,避免影響生殖健康。

自我檢測:
✔ 白帶增多,顏色偏黃或異常
✔ 陰部有異味或搔癢感
✔ 生理期前後,分泌物變得更明顯

 

(圖片來源::http://unsplash.com)

去除體內濕氣的方法

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導致水腫、疲倦、腸胃不適,甚至影響免疫力。想要有效「祛濕」,除了飲食調理,還需要從運動、艾灸按摩到環境改善全面下手。以下4大方法,教你輕鬆擺脫濕氣,養出輕盈健康體質!

1. 飲食調理:健脾祛濕,從吃對食物開始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身體溼氣重是當脾胃功能變差,體內濕氣就會累積,導致水腫、腸胃脹氣等問題。因此透過飲食來「健脾利濕」是關鍵!

 推薦食材

   1.紅豆:利水消腫,幫助排除多餘水分

   2.薏仁(薏苡仁):含豐富鉀離子,促進排尿,改善水腫

   3.山藥:補脾健胃,強化消化功能

   4.薑茶:溫暖脾胃,驅除體內寒氣

 應避免以下食物

 1.冰啤酒、冰涼飲料(傷脾胃,讓濕氣滯留)
 2.生魚片、生菜沙拉(生冷食物加重濕氣)
 3.油炸、甜食(增加脾胃負擔)

 2. 運動排濕:透過流汗,加速濕氣排出

體內濕氣重的人通常氣血循環差,代謝低,透過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與排汗,是最有效的「祛濕」方式之一!

 推薦運動如下:

1.伸展運動:瑜伽、八段錦、太極拳,多施展能有舒緩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功效

2.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能排體內濕氣

3.排汗運動:登山、打球,堆於幫助排出體內濕氣也有很大幫助

閒暇時多多進行上列建議運動,有助於體內濕氣排出,改善內濕體質

 3. 艾灸 & 穴位按摩:溫暖身體,驅散濕寒

中醫認為「寒濕」會阻塞經絡,影響氣血循環,透過艾灸與穴位按摩,可以幫助溫暖身體、促進代謝,把體內濕氣逼出來!

艾灸:溫補脾陽,驅寒祛濕

1.艾灸「關元穴」(肚臍下三指)
2.艾灸「足三里」(膝蓋下三指)
3.艾灸「脾俞穴」(背部靠近脾臟的位置)

穴位按摩:促進水分代謝

 1.豐隆穴(小腿外側):消除體內痰濕
 2.陰陵泉穴(小腿內側):健脾利濕
 3.足三里(膝蓋下三指):促進腸胃消化,提升代謝

4. 環境調理:讓外濕不進入體內

「外濕」來自於環境的潮濕,尤其住在台灣這種高濕度地區,更要注意居家環境的乾爽,才能減少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如何改善居家環境?

 1.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濕度在50%左右
 2.經常開窗通風:增加空氣流通,避免濕氣堆積
 3.避免穿潮濕的衣服或蓋濕被子
 4.天氣濕冷時,用薑水泡腳,幫助身體排濕

環境部份依照上列建議時時注意,可以有效抵擋外濕侵入體內,降低體內濕氣

(圖片來源:http://unsplash.com)

調理身體濕氣方法彙總整理

方法主要功能建議頻率
飲食調理健脾除濕每天
運動排濕促進排汗 & 新陳代謝每週3次以上
艾灸 & 按摩溫陽驅寒 & 改善水腫每週2-3次
環境改善阻絕外濕每天通風+除濕機

及時面對體內濕氣問題,找回健康生活

體內濕氣過重,不僅讓人感覺沉重、疲倦、沒精神,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水腫、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透過飲食、作息與中醫調理等方式改善濕氣,是維持健康與活力的重要關鍵。戰勝濕氣,並不是一時的清理,而是一場從生活習慣出發的全方位管理。總結三個面向,帶你掌握對抗濕氣的關鍵。

飲食調整是排濕的第一步

濕氣多從飲食而來,過多的生冷、油膩、甜食都容易加重體內濕氣。因此,若想有效排濕,必須從飲食習慣下手。多攝取紅豆、薏仁、冬瓜等具利水消腫功效的食材,並避免冰品、冷飲與重口味的食物,有助於脾胃運作正常,讓身體自行排除濕氣。長期堅持,能從源頭改善體質,達到健康清爽的狀態。

良好作息與運動提升代謝

除了飲食外,不規律的作息與久坐不動也會讓濕氣滯留體內。建議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並每天安排適度的運動,如快走、瑜伽、伸展操等,有助於提升氣血循環與代謝效率。流汗是幫助排出濕氣的有效方式之一。只要動起來、保持身體活力,自然能讓濕氣無法久留,身體也會更輕盈有精神。

穴位按摩與中醫調理助攻排濕

若濕氣較重、長期困擾不解,也可考慮搭配中醫調理與穴位按摩,例如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有助於健脾化濕。中藥如茯苓、白朮、陳皮等也常被用於調理體內濕氣。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個人化療程,更能有效對症處理。透過外調與內養並行,讓排濕不只是臨時舒緩,而是打造真正健康的根本方法。

(資料來源:濕氣重一身病!警告:10個習慣會加重體內濕氣,立刻學「排濕」6大法)

(資料來源: 濕氣重有哪些特徵,7個症狀檢視自己中了幾個)

(資料來源: 體內濕氣重怎麼辦?中醫教你如何幫身體「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