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來訪時,總是讓你感到害怕、煩躁嗎?月經失調症狀繁多,原因複雜,但無論何種原因,都表示身體出現異常!除了影響心情,長期經痛不適,若忽視不處理,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中醫調經以判斷個人體質為先,採溫和長效的調理方式,值得參考與嘗試!但建議搭配西醫檢查,確認病症,相輔相成,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Photo by Sydney Sims on Unsplash)
月經失調的症狀
觀察項目/月經狀態 | 正常月經 | 月經失調 |
週期 | 約 21 ~ 35 天 | 不規律,提前或延後達1週以上 |
天數 | 約 3 ~ 7 天 | 少於 2 天,或大於 7 天 |
血量 | 總量約 35 ~ 80 毫升 | 明顯減少或增多,或頻繁出現血塊 |
其他異常情形 | 一 | 崩漏、閉經 |
正常月經
- 週期:約 21 ~ 35 天。
- 天數:約 3 ~ 7 天。
- 血量:總量約 35 ~ 80 毫升,通常第 2、3 天的量較多,第 4 天慢慢減少,量多時,大約 2 ~ 3 小時需要更換衛生棉。
月經失調
- 週期:不規律,提前或延後達1週以上。頻發型月經之週期少於 20 天;稀發型月經之週期可能長達 40天以上,或是間隔 2 ~ 3個月以上。
- 天數:少於 2 天,或大於 7 天。
- 血量:明顯減少或增多。若更換衛生棉的次數較以往頻繁,或相較往常,出現血塊,則需留意血量是否增多,同理,過少也屬異常。
- 其他異常情形:崩漏,非月經期間但大量出血;或是閉經,18 歲後未有月經或超過半年以上月經不來。
月經失調的原因
體質類型 | 肝氣鬱結 | 肝腎兩虛 | 氣血虛弱 | 痰濕陽虛 |
原因 | 壓力過大 情緒不佳 | 經常熬夜過度操勞 | 體質虛弱營養不足 | 過於肥胖體脂過高 |
症狀 | 乳房脹痛 情緒不穩 煩躁易怒 頭痛失眠 有嘔吐感 | 夜間盜汗兩顴潮紅頻尿夜尿 | 臉色蒼白頭暈心悸手腳冰冷常見貧血 | 疲倦無力頭暈耳鳴腹潟水腫 |
1. 肝氣鬱結
- 原因:長期緊張、焦慮、壓力過大,情緒不佳,導致氣滯血淤。
- 症狀:月經周期變長,延後或不來,月經血量變少、有血塊,或乳房脹痛,情緒不穩定且煩躁易怒,嚴重者會有頭痛失眠、嘔吐感。
- 常見情形:有很多人是因為工作、考試壓力過大、或生活面臨重大變故後,心理壓力無法調適而造成,若是生活及飲食習慣正常且規律,可以留意自己的心理狀態,好好調適哦!
2. 肝腎兩虛
- 原因:常熬夜,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過度勞累。多發生在女性更年期、或是懷孕生產後、流產後、或卵巢早衰。
- 症狀:經期延後、或早發性停經,月經血量變好,顏色黯淡,嚴重者,甚至有夜間盜汗、兩顴潮紅、頻尿夜尿之情形。
- 常見情形:很多女性因為需要兼顧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過度勞累而不自知,嚴重者甚至未滿 40 歲,經血量就大幅下降,甚至停經,必須要多留意!
3. 氣血虛弱
- 原因:體質虛弱、營養不足、或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造成脾胃消化功能異常,或大病後氣血生化不足。
- 症狀:經期延後,或是月經來訪時,天數變長,月經期間容易臉色蒼白、頭暈心悸、手腳冰冷。
- 常見情形:這類型的女性通常也會有貧血症狀,氣色時常不佳。
4. 痰濕陽虛
- 原因:好發於肥胖、或多囊性卵巢的女性,因賀爾蒙分泌失調,導致經期不順。
- 症狀:可能月經延後或稀發,經血量變少,嚴重者甚至閉經,容易身體疲倦無力、頭暈、耳鳴、怕冷、腹潟、水腫等。
- 常見情形:體脂過高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進而使月經失調,同時體脂過高會影響身體代謝機能,身體內部積累廢物未能順利排除,影響身體平衡。
中醫調經的方法
(圖片來源:Photo by Mona Mok on Unsplash)
中醫調經原理
依據個人體質客製調整,比如上方所述氣血虛弱體質,則需養血,比較常見的中醫調經切入角度有補腎、調肝、健脾、養血等,主軸是「把身體整體狀態調整好,那排卵行經自然可恢復正常」,且往往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改善其他病症。
但因每個人的職業壓力、生活飲食皆不同,所以調養時間也不盡相同,相對西醫,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見成效,需要有耐心,慢慢觀察身體變化至少 3 ~ 6 個月。
中藥調經為主
以下分享常見的調經中藥,不建議未經醫囑,就自己買中藥服用。若是自己購買中藥服用,則務必注意中藥劑量,不可吃超過劑量或是長期服用,服用期間也須觀察記錄自己的身體變化,若有異常,須盡速就醫。
- 肝氣鬱結:柴胡、玫瑰、鬱金、香附、丹參、當歸、川芎、芍藥、延胡索。
- 肝腎兩虛:當歸、枸杞、杜仲、菟絲子、女貞子、熟地、山茱萸、阿膠、何首烏。
- 氣血虛弱:人參、黃耆、茯苓、白术、熟地、當歸、川芎、芍藥。
- 痰濕陽虛:茯苓、半夏、陳皮、蒼术、香附、肉桂、肉蓯蓉、菟絲子。
飲食調整為輔
若為過度肥胖而導致的月經失調,則務必要從飲食著手,再搭配中醫進行體重控制,必能讓經期自然順暢。若是有其他失調症狀或日常經期來訪時,則可以下注意事項即可:
- 多補充高蛋白質及含鐵食物,例:雞胸肉、魚肉、紅豆、菠菜、雞蛋等。
- 勿刻意吃甜食,血糖波動變化可能影響體內激素平衡,會更不適。
- 月經期間:避免生冷食物、酒精、辛辣油炸,清淡為主即可。
- 多喝水,維持腸胃代謝,降低負擔。
搭配穴位按摩
針對下列幾個穴位,可有效舒緩經痛、調理氣血,按摩時,採取每次按壓 5 秒,放鬆 2 ~ 3 秒後,再次按壓,循環 8 ~ 10 次(依個人實際情形調整),按壓時,可以大拇指順(逆)時針畫圈。
- 血海穴:大腿內側,髕骨距離膝蓋約 2 寸。
- 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腳踝骨最高點往上 3 寸。
- 合谷穴:手背虎口處,拇指與食指中間凹陷處。
- 太衝穴:足背,拇指與第二趾中間凹陷處。
中醫調經的優點
客製調理
中醫調經以改善氣血運行,提升身體狀態為主,故在提供調理方案前,必定會問診,以盤點個人生理現況、職業、作息、飲食習慣等,再透過把脈確認個人體質屬性,才可對症下藥。而除了中藥方之外,也提供其他方法供選擇,包含針灸、中藥材泡腳、穴位按摩等,針對個人需求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調理。
溫和長效
中醫藥物以天然植物為主要成分,治療過程中不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可以放心使用。但仍需留意,須遵照醫囑服藥,且在調理期間,不可任意自行添加其他含有中藥材的飲食。中醫調經非速成法,若有劇烈身體不適建議先至西醫就診。
特殊情形找西醫
(圖片來源:Photo by Hush Naidoo Jade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腹痛不適
有伴侶的女性,若月經未到訪,請先確認是否懷孕。若月經來訪常伴隨腹痛、脹氣、軟便、腹潟等腸躁症症狀,也建議至西醫檢查,醫師分享,若有上述情形,大部分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腺症所造成,因此千萬不能忽視。
分泌物異常
女性日常應每天觀察自己的分泌物,包含顏色、味道、有無血絲等,也須留意是否有紅腫發癢情形,若有上述情形,大多是陰道、子宮、子宮頸有異常,若伴隨月經失調,則須盡速就醫,禁止自行使用塞劑、洗劑或服用藥物,避免破壞局部的酸鹼值及黏膜抵抗力。
子宮卵巢疾病
若長期月經出血量大,或有急性出血、持續疼痛等情形,務必要先至西醫檢查,確認有無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骨盆發炎、多囊性卵巢、巧克力囊腫等相關病症,同時也須檢查激素、內分泌是否失調,若有上述症狀,又想至中醫診所調理,必須主動告知醫師,若情形嚴重或緊急,建議先遵守西醫醫囑。
(圖片來源:Photo by Reproductive Health Supplies Coalition on Unsplash)
中醫調經為本,西醫檢查為輔!調整生活習慣,生理期來訪,也必能心情愉悅!
單純服用西醫開的藥物,在未能考慮個人體質和其他身體狀況下,可能治標不治本,但我們卻不能忽視西醫扮演的重要角色,西醫可以協助我們確認體內是否有增生組織、發炎程度等,當月經失痛、持續疼痛時,應先赴西醫進行健康檢查後,再與中醫師討論,才是長久之道。
而在現今社會中,女性經期調養是熱門話題,市售飲品也常以此為主題,研發出各式口味的四物飲,若正值中醫調經過程,建議別自行進補,若想飲用類似飲品或含有中藥材的飲食,請主動諮詢醫師後再行食用。
參考資料:
廖慧慧、趙穎、張玉珍(2017)。張玉珍教授繼承、創新中醫調經法的思路與方法。中醫婦科醫學雜誌,(21),15-22。doi:10.30030/JTCGM.201706_(21).0004
紀麗梅、徐南麗、邱慧洳、蕭正光(2004)。穴位指壓對緩解原發性經痛成效之探討。慈濟護理雜誌,3(4),29-37。doi:10.6974/TCNJb.200412.0029
子宮內膜異位症恐釀不孕!中醫「調經方」助活血化瘀,減少使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