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又稱為纖維瘤,是子宮壁肌肉和纖維組織所構成的良性腫瘤,也是婦科器官中最常見的腫瘤。根據統計,每四位育齡女性就有一個患有子宮肌瘤。
為什麼會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有什麼症狀?該如何治療跟日常保養?是否會影響懷孕的機率?會對胎兒造成什麼影響?是諸多育齡、備孕和懷孕中女性的疑問,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子宮肌瘤的成因、症狀、如何診治,以及子宮肌瘤患者的備孕與懷孕須知。
認識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異常增生的肌肉瘤。依具體生長的位置又分為以下幾種:
- 子宮壁內纖維瘤 (intramural fibroids),長在子宮肌肉層內。
- 黏膜下肌瘤 (submucosal fibroids),長在子宮內膜下。
- 漿膜下肌瘤 (subserosal fibroids),長在子宮漿膜下。
子宮肌瘤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子宮肌瘤的成因目前醫學界尚無定論,但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
風險因素一、荷爾蒙水平
- 雌激素和孕激素:這兩種激素可能促進肌瘤的生長,對育齡的女性尤其如此。
- 荷爾蒙分泌波動:月經週期中的荷爾蒙變化可能影響肌瘤的發展。
風險因素二、遺傳因素
- 家族史:有子宮肌瘤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風險較高。
- 基因突變:某些基因的突變可能與肌瘤的形成有關。
風險因素三、生長因子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簡稱 IGFs):這類因子可能促進肌瘤細胞的增殖。
風險因素四、細胞外基質 (ECM)
細胞外基質是一種細胞合成並分泌至胞外、存在於組織中的物質,而子宮肌瘤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被過多的細胞外基質包覆。
風險因素五、環境
化學物質: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其他風險因素
- 種族:非裔女性患病率較高。
- 年齡:30 至 50 歲的女性較易患病。
- 肥胖:體重過重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 飲食:維生素 D 攝取量較低、膳食中紅肉含量較高、綠色蔬菜、水果和乳品攝取量較低、糖與醃製食品攝取量較高,以及飲酒皆可能提高風險。
- 疾病:高血壓可能增加罹病風險;糖尿病也與肌瘤的發生有一定關聯。
子宮肌瘤怎樣算大?
子宮肌瘤的大小分類並無絕對標準,但通常可根據以下範圍來判斷肌瘤是否屬於「較大」或「需要特別注意」:
肌瘤大小 | 尺寸範圍 | 臨床特徵 | 處理建議 |
小型肌瘤 | 直徑小於 5 公分 | 通常無明顯症狀,可能在例行檢查中偶然發現 | 定期追蹤觀察,無需特別治療。但如果子宮肌瘤成長的速度特別快,如幾個月內就變成兩倍大,就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治療。 |
中型肌瘤 | 直徑 5 至 10 公分 | 可能引起症狀,如月經量多、腹痛或壓迫感,也有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不適 | 若有症狀,考慮藥物治療或手術;無症狀者可定期追蹤。 |
大型肌瘤 | 直徑大於 10 公分 | 通常會有明顯症狀,如嚴重腹痛、壓迫膀胱或腸道,甚至腹部明顯隆起 | 通常需要積極治療,如藥物控制或手術切除,需專業醫師根據症狀及患者需求制定治療計畫 |
不過,症狀仍是選擇治療方式的主要考量。即使肌瘤未達5公分,若患者有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症狀,如嚴重經痛、貧血或影響生育,也會被視為需要立即處理。此外,無論子宮肌瘤大小,皆建議定期追蹤檢查,才能監測其變化並及時處理。
子宮肌瘤的症狀與併發症
子宮肌瘤未必會有症狀,視其位置和大小而定。有些女性甚至多年來都沒察覺自己有子宮肌瘤,直到因不孕而求診才發現,平白錯失黃金生育時期,有懷孕計畫的育齡女性不可不多加留意。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如下:
- 經血過多
- 經期不準
- 非經期日子無故出血
- 貧血
- 經痛、腹部、下背疼痛
- 性交疼痛
- 子宮肌瘤壓迫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或便祕
- 腹部腫脹,可能如懷孕四五個月的大小
除了症狀以外,嚴重的時候也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
- 間歇性出血
- 連續數週出血
- 慢性膀胱和腸道痙攣
- 腹膜炎
懷孕時,肌瘤往往會快速長大,懷孕婦女若罹患子宮肌瘤,可能發生胎位不正、難產或產後出血。
我有子宮肌瘤嗎?何時該求診?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儘快就醫:
- 持續的盆腔疼痛無法緩解。
- 月經量明顯增多或嚴重經痛,到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
- 月經週期之間出現點狀出血或大量出血。
- 排尿困難,無法完全排空膀胱。
- 持續感到疲倦和虛弱,這可能是貧血的徵兆。
子宮肌瘤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確診:
- 常規婦科內診:醫師在例行檢查中若觸摸到異常腫塊,會建議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以確認情況。
- 腹部或陰道超音波檢查:利用超音波影像技術,清楚查看肌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態。
- 子宮鏡檢查:透過子宮鏡直接觀察子宮頸和子宮腔內部,評估是否有肌瘤或其他異常狀況。
如何治療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的治療方式依其大小、位置和症狀有所不同。
- 追蹤觀察:因子宮肌瘤多屬於良性腫瘤,若沒有影響生活,不一定需要治療,定期追蹤觀察即可。更年期後,子宮肌瘤會因雌激素減少而變小。
- 藥物治療:若有出血、月經過多、疼痛等影響生活的症狀,可以透過服用止痛藥、止血藥或口服避孕藥等來緩解,但不會根治子宮肌瘤。
- 手術移除:如果症狀已非藥物可以緩解,或是有影響生育的疑慮,可以腹腔鏡手術移除子宮肌瘤。如果不再有生育的計畫,肌瘤情況嚴重的話,也可考慮切除子宮。
子宮肌瘤患者的日常保養建議
子宮肌瘤患者的日常保養重點在於飲食調整、體重管理、壓力控制,以及遠離環境荷爾蒙:
- 飲食調整
- 多吃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減少便秘問題,同時能減緩發炎症狀。
- 減少紅肉攝取:過多紅肉可能與肌瘤生長有關,建議以魚肉、雞肉或植物性蛋白質替代。
- 避免高脂飲食:高脂肪飲食可能影響激素平衡,建議選擇低脂乳製品和橄欖油等健康油脂。
- 補充維生素 D:研究顯示維生素 D 可能對抑制肌瘤生長有幫助,可透過日曬或補充劑攝取。
- 減少咖啡因和酒精:過量攝取可能影響激素水平,建議適量飲用。
- 體重管理
- 維持健康體重:肥胖可能增加雌激素水平,促進肌瘤生長,建議透過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
- 規律運動: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壓力,並維持激素平衡。
- 壓力管理
- 放鬆身心:壓力可能影響激素分泌,建議嘗試冥想、深呼吸或瑜伽等放鬆技巧。
- 充足睡眠:確保每天 7 至 8 小時的優質睡眠,有助於身體修復和激素平衡。
- 遠離環境荷爾蒙
- 減少接觸化學物質:如塑化劑、農藥等,這些物質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
- 選擇天然產品:如無香料的身體護理產品和清潔劑,減少化學物質暴露。
此外,子宮肌瘤患者食用營養保健品時需要特別注意其中是否含有荷爾蒙成分,包括植物性荷爾蒙,因為子宮肌瘤的發展與荷爾蒙有關,服用前建議諮詢醫師。
子宮肌瘤會影響懷孕嗎?
子宮肌瘤雖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有可能扭曲子宮結構。子宮是胎兒生長的地方,如果子宮結構不正常,就會影響懷孕的機會,更有可能導致流產及早產。
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它生長的位置會直接影響到子宮內膜的結構,可能影響胚胎著床,也可能導致流產機會增加,若經醫師評估會顯著影響受孕機會和懷孕過程,便會建議手術移除。若子宮肌瘤生長在肌肉層外,對受孕就比較沒有影響。
懷孕前發現子宮肌瘤怎麼辦?
整體而言,子宮肌瘤對懷孕機率的影響不大。根據研究,大約只有 1% 至 2% 的不孕是子宮肌瘤所造成。但若是黏膜下肌瘤就可能影響懷孕機會和增加流產機率。手術移除後,尚需要休養數月至一年的時間才能懷孕,最好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懷孕時發現子宮肌瘤怎麼辦?
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屬於良性,少數個案在懷孕期間子宮肌瘤因荷爾蒙的刺激而變大,引發不適感,但多半不致影響胎兒。但在少數的情況下,子宮肌瘤會對懷孕有不利的影響,包括:
- 肌瘤體積過大造成子宮扭曲、胎位不正
- 胚胎著床於肌瘤上方可能導致胎盤剝離
- 子宮肌瘤若在懷孕期間生長太快,可能提高流產的風險
- 胚胎著床於子宮肌瘤附近,可能造成產前出血、早期子宮收縮、提早破水或早產
- 子宮肌瘤影響子宮收縮造成難產
因此,子宮肌瘤患者在懷孕前一定要在專業婦產科進行完整評估,懷孕期間定期產檢,密切追蹤子宮肌瘤的發展狀況。
若因肌瘤而不孕怎麼辦?
對一般育齡女性而言,若發現不孕原因是子宮肌瘤,醫師會評估是否手術移除,休養後再開始備孕。
不過,若患者年紀較大,懷孕機率偏低或因染色體異常而流產的機會偏高,可以考慮用試管嬰兒 (IVF) 搭配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 療程,確保胚胎的品質後,手術移除子宮肌瘤,等子宮休養完畢後再植入胚胎繼續懷孕過程。
定期追蹤+健康生活,有效控制肌瘤不煩惱
子宮肌瘤雖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可能產生嚴重的不適症狀甚至導致不孕,但從這篇文章認識子宮肌瘤的症狀和風險因素,再透過定期常規婦科檢查,追蹤子宮肌瘤的發展變化,同時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大多數女性仍可以與子宮肌瘤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