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數據,2023 年台灣合計超過 200 萬人次接受手術。這顯示出手術不論大小,都已經是現在極度普遍且時常發生的醫療行為。
而充足的營養對於手術後的恢復可以說是非常重要。手術後通常身體處於較虛弱的狀態,對於某些營養素的需求會有所增加,如果沒有補充足夠的營養,很可能會導致手術副作用的發生、出現其他併發的症狀或是延遲傷口癒合的時間等。
透過均衡營養的飲食或術後營養品的補充,可以幫助手術後的患者有效恢復體力、促進傷口癒合以及增加免疫力等。本文將介紹術後飲食的原則、術後營養品的補充時機以及如何挑選,也會分享幾個常見的術後營養品,讓你對於術後的飲食有更完整的認知。
關於術後的飲食
術後需補充的營養素 | 參考食物來源 | 常見的術後營養品 |
蛋白質 | 雞蛋、魚肉、雞肉、瘦肉、大豆製品 | 滴雞精、鱸魚精、高蛋白粉 |
維生素C | 柑橘類水果、草莓、青椒、青花菜 | 綜合營養品 |
維生素A | 胡蘿蔔、地瓜、菠菜、蛋黃 | 燕窩、綜合營養品 |
維生素E | 杏仁、葵花籽油、菠菜 | 綜合營養品 |
鋅 | 堅果、全穀物、海鮮、豆類 | 綜合營養品 |
麩醯胺酸與精胺酸 | 肉類、魚類、乳製品 | 高蛋白粉、滴雞精、鱸魚精 |
Omega-3 脂肪酸 | 深海魚、亞麻籽油、核桃 | 綜合營養品 |
此表格簡單彙整了以下文中會提到的「術後需要補充的營養素」與「可攝取的食物來源」,同時對應了「常見的術後營養品」,提供參考。
術後需要補充的營養素
術後需要補充的營養素主要是為了促進傷口癒合、加速身體修復並提升免疫力,以下是術後建議補充的關鍵營養素和它們的功能:
蛋白質
蛋白質是修復組織和促進傷口癒合的關鍵營養素,也能幫助維持免疫系統功能。可以從雞蛋、魚肉、雞肉、瘦肉、大豆製品(如豆腐)等食物中進行補充。
維生素C
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加速傷口癒合,並提升免疫力以降低感染風險。可以從柑橘類水果、草莓、青椒、青花菜等食物中獲得。
維生素A
維持皮膚和黏膜健康,幫助傷口癒合並增強免疫系統。可以從胡蘿蔔、地瓜、菠菜、蛋黃等食物中獲取。
維生素E
具有抗氧化作用,幫助減少術後發炎並保護細胞膜完整性。可以從杏仁、葵花籽油、菠菜等食物中作補充。
鋅
促進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對傷口癒合和免疫功能很重要。可透過堅果、全穀物、海鮮、豆類等進行補充。
麩醯胺酸與精胺酸
這些胺基酸有助於傷口癒合和免疫系統的強化,特別適合術後恢復期。可從肉類、魚類、乳製品等進行補充。
Omega-3 脂肪酸
具有抗發炎作用,能幫助減少術後的發炎反應。可以透過深海魚(如鮭魚、鯖魚)、亞麻籽油、核桃等作補充。
術後飲食可以把握的原則
1.循序漸進,從流質到固體
術後初期,特別是腸胃道手術後,建議從清流質飲食開始,例如蔬菜清湯、過濾後的果汁等,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隨著身體恢復,可以逐步進展到全流質(如濃湯、牛奶)、半流質(如粥、軟麵)及軟質食物,最後再恢復到一般固體飲食。
2.均衡營養,補充關鍵營養素
術後需要全面均衡的營養,特別是前一段提到的各種營養素,像是蛋白質、維生素C、鋅等,可以多從含有這些營養素的食物中進行補充。
3.避免刺激性或不利於恢復的食物
術後避免食用高油脂、高糖、高鹽食物,也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酒精等,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腸胃、引發發炎反應或延緩傷口癒合。另外,也注意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如生魚片、生雞蛋等,這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4. 少量多餐,減輕腸胃負擔
術後患者常有食慾不振的情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每隔幾小時進食一次,以確保足夠的營養攝取。
5.選擇易消化的食物
術後腸胃功能可能較弱,建議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雞湯、魚湯、粥等,避免產氣或纖維過高的食物。
圖片來源:Photo by Charles Chen on Unsplash
術後營養品的補充指南
關於術後營養品的補充時機
術後營養品的補充會根據手術的類型和個人的恢復狀況而有些微的差異。
不過一般建議在術後 24 小時內開始補充,並在術後 2-3 天進一步增加高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取量。整個恢復期內,均衡營養和適量補充是關鍵,並應該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示下進行,以確保可以達到最佳的果效。
術後早期(手術後 24 小時內)
根據最新的臨床指引,術後營養補充應該盡早開始,通常在手術後的數小時至 24 小時內即可進行口服或腸道的營養補充,這有助於減少術後併發症並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初期建議從清流質食物開始,例如蔬菜湯、雞湯或魚湯,逐步過渡到軟質食物,再進展到一般飲食。
術後 2-3 天
這個階段是傷口癒合的關鍵期,身體需要大量的營養來支持組織修復。建議補充高蛋白質的營養品,例如滴雞精、乳清蛋白粉或其他含有胺基酸的產品,以促進傷口癒合和免疫力提升。
此時也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A)和礦物質(如鋅、鉀),以支持細胞修復和免疫功能。
術後恢復期(術後 1-4 週)
在恢復期,應該持續補充均衡的營養,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此階段可以逐步增加固體食物的攝取,並搭配營養品以確保能量和營養的充足。滴雞精等高蛋白飲品仍是推薦的選擇,特別是對於食慾不振或進食量不足的患者。
術後營養品該如何挑選?
1.確保營養均衡
術後患者需要全面的營養補充,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能幫助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並恢復體力。
蛋白質是最重要的營養素,術後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為體重(公斤)乘以 1.6 倍的蛋白質克數,來源可以包括乳清蛋白、滴雞精或高蛋白營養品等。
維生素與礦物質(如維生素A、C、E及鋅)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細胞修復及免疫調節。
2.選擇適合術後需求的配方
對於腸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的患者,建議選擇低纖或無纖維的營養品,以減少腸胃負擔。另外,不同的手術類型可能也需要特定的營養補充,例如骨科手術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鈣和維生素D,而心血管手術患者則可能需要補充 Omega-3 脂肪酸。
3.確認產品的品質與認證
建議選擇具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定疾病配方食品認證」的營養品,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優先選擇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的產品,這些產品通常針對術後患者的需求進行了專業設計。
4.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
術後營養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手術種類及恢復狀況進行個別化調整。
例如,腸胃功能較弱的患者應選擇容易消化的營養品。如果患者有特殊健康狀況,則可以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5.避免刺激性成分
術後應該避免含有高糖、高鹽或人工添加劑的產品,這些成分可能引發發炎反應或延緩傷口癒合。選擇天然、無加工的營養品更有助於身體修復。
6.補充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
手術後腸道菌群可能失衡,補充含益生菌或益生元的營養品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降低感染風險並促進營養吸收。
圖片來源:Photo by Daily Nouri on Unsplash
常見的術後營養品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術後營養品及其特點,可以作為你挑選營養品時的參考。
1.滴雞精
滴雞精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營養品,富含膠原蛋白、胺基酸及其他微量營養素,能有效補充術後所需的蛋白質,增強體力並促進傷口癒合。適合術後食慾不佳或無法攝取固體食物的患者,飲用方便且易於吸收。
2.鱸魚精
鱸魚精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膠原蛋白,對於促進傷口癒合和提升免疫力有顯著效果。適合需要快速補充蛋白質及修復組織的術後患者。
3.高蛋白粉
高蛋白粉是術後補充蛋白質的便捷選擇,能幫助修復組織、促進肌肉生成並提升免疫力。適合術後蛋白質需求量增加的患者,尤其是食慾不佳或飲食中蛋白質攝取不足者。
4.燕窩
燕窩性質溫和,且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及多種胺基酸,可以幫助病後的元氣的恢復以及補養。
5.綜合營養品
像是多個營養品品牌都有推出綜合營養品,這些產品提供均衡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適合術後營養不足或無法正常飲食的患者。
術後營養的常見迷思
飲食選擇與禁忌
Q:術後不能吃蛋和肉,應該吃清淡一點?
許多人認為術後應避免攝取蛋和肉,因為擔心會刺激傷口或引發發炎。然而,這種觀念並不完全正確。
如果手術涉及腸胃道,初期確實需要清淡飲食(如清流質或低渣飲食),以減少腸胃負擔。但若手術部位與腸胃無關,則應該適量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如蛋、魚、瘦肉),以促進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
Q:術後不能吃雞肉,會引發傷口發炎?
有些人認為雞肉有「毒性」,會導致傷口感染或發炎。不過實際上,只要雞肉新鮮且烹飪得當(如煮熟至安全溫度),它是一種優質蛋白質來源,有助於傷口癒合和免疫系統功能。
Q:術後應避免脂肪攝取
許多人認為術後應完全避免脂肪,事實上,適量的健康脂肪(如來自魚類或堅果的 Omega-3脂肪酸)對於減少發炎和促進傷口癒合有幫助。關鍵在於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而並非完全排除脂肪。
營養補充的誤區
Q:喝魚湯或雞湯就足夠營養?
術後常常見到家屬會特別準備魚湯或雞湯,認為這些湯品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然而,湯中的蛋白質和熱量含量有限,遠不如直接食用魚肉或雞肉來得有效。例如,一碗魚湯的蛋白質含量遠低於一份魚肉。因此,術後營養補充應盡可能以實際食物為主,湯品僅是作為輔助。
Q:癌症病人手術後吃東西,會造成癌細胞的增生?
進食並不會特別「餵養」癌細胞,也不會因為攝取糖分或其他營養素而直接促進癌細胞增生。癌細胞的增生主要受到基因突變、腫瘤微環境和其他複雜因素的影響,而非單純的飲食。
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通常會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例如體重減輕、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這些問題可能會降低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增加術後感染風險,甚至影響存活率。因此,適當的營養補充對於癌症患者的恢復和治療效果反而是更重要的。
Q:術後只需要補充蛋白質,其他營養不重要?
雖然蛋白質是術後飲食的核心,但其他營養素如維生素C、鋅、鐵和益生菌等同樣重要。這些微量營養素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提升免疫力並加速傷口癒合。
術後營養品:恢復健康的關鍵推手
在現代醫療的發展下,手術已成為許多疾病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手術的成功不僅取決於醫療技術本身,更是與術後的照護息息相關。「術後營養品」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能幫助身體迅速恢復、提升免疫力,並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術後的身體處於修復階段,對特定營養素的需求大幅增加。例如,蛋白質可以幫助組織修復,維生素C與鋅則能促進傷口癒合等。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不僅能縮短康復時間,也能減輕身體的不適感。
相信透過本文你對於術後飲食需要注意的部分和如何挑選術後營養品都有更完整的了解。選擇合適的術後營養品能提升康復效率,也能讓患者在恢復期間維持良好的體力與精神狀態。
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手術類型都不同,應該在專業醫療團隊的建議下,選擇適合的補充方式,以確保身體可以獲得真正足夠的營養支持。
圖片來源: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1.Optimizing Surgery Outcomes: The Role of Nutrition and Supplements
2.Three Principles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After Surgery – 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Postoperative Diet
3.Post-Surgery Nutrition: Best Practices for Faster 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