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郭家和
「慢性病之母」糖尿病將破300萬人?年輕發病恐更短壽
國人十大死因中有5項與糖尿病有潛在關連,因此糖尿病又被稱為「慢性病之母」,隨著社會文化變遷,糖尿病不只人數上升,發病年齡更有年輕化趨勢。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醫師指出,台灣糖尿病人數去年底已突破250萬,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2030年時將上看300萬,除了超高齡化社會的老化因素,早期發病的糖尿病增加也是關鍵。
黃建寧醫師指出,過去糖尿病主要發生年齡在40-60歲之間,近年來40歲前發病人數持續上升,與台灣肥胖人口變多,導致胰島素阻抗影響胰島細胞無法正常作用有關,且年輕糖尿病患者胰島細胞破壞速度較老年人更快,進而造成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統計顯示,發病年齡平均26歲的糖尿病人有60%會出現一種以上併發症,30%會有二種以上併發症,更會減少患者的預期壽命。
年輕糖尿病最大痛點?肥胖與血糖不良形成惡性循環
年輕糖尿病人最大的控糖阻礙,與「肥胖」因素關係緊密,「糖胖症」問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解釋,高血糖會影響腸泌素的分泌,進一步降低飽足感,導致體重上升並加劇胰島素阻抗,讓身體更容易累積異位脂肪在肝臟、腎臟、胰臟及心包,又進一步讓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作用也會下降,除了會使胰島素分泌不足外,也無法向大腦中樞神經傳遞飽足感訊號,陷入糖與胖的惡性循環。
歐弘毅醫師指出,對糖胖症患者而言,肥胖與血糖控制不佳有關,而長期血糖管理不良是造成糖尿病大、小血管併發症的主要原因,除了小血管如腎臟、神經、眼睛的病變,也會升高大血管如心臟、大腦的重大併發症風險,肥胖更會連帶造成各種代謝異常。根據統計,年輕糖尿病人BMI值平均達到35.7,有將近74.5%的年輕患者BMI大於30%,可見不只需要注重血糖,更需同步處理肥胖問題。
不只看血糖也要看體重?糖尿病治療趨勢的轉變
從胰島素發明百年至今,糖尿病新型治療藥物不斷問世,治療策略與趨勢也有明顯轉變。黃建寧醫師指出,過去糖尿病的管理主要強調「ABC」目標為主(糖化血色素A1C控制、血壓控制、膽固醇管理),如今已演變為「ABBCDE」策略,更強調體重管理(Body Weight)、藥物(Drug)、運動(Exercise)的角色,對於年輕糖尿病患者,血糖更應該積極控制,目標為HbA1c 6.0至6.5之間,而年長患者則可適度放寬至7.5至8.0,以避免低血糖風險。
黃建寧醫師表示,從胰島素發明以來,糖尿病治療藥物從各種機轉介入,從傳統的刺激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到現今有抑制內生性腸泌素分解、減少腎小管回收葡萄糖的排糖類藥物,以及更同步控制體重與血糖的新型腸泌素治療。治療目標也從過去的避免低血糖,到同步保護心臟與腎臟,以及現在更著重同時改善體重與血糖的多方面策略:
● AGIs(酵素抑制劑):減少腸道對澱粉的分解,降低血糖上升。
● TZD(噻唑烷二酮類):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 DPP-4抑制劑:減少內生性腸泌素的分解,延長其作用時間。
● SGLT2抑制劑:透過尿液排除多餘血糖,減少腎臟對葡萄糖的再吸收。
● 腸泌素類藥物:除了降低血糖,還能幫助體重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研究證實,新型腸泌素能快速清除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並將脂質正確儲存在皮下白色脂肪組織供身體產生能量,避免進入到內臟器官
▲正在拚事業的年輕糖尿病族群,需要更便利且能同步控制血糖與體重的治療策略,且應更積極及早進行血糖控制在6.0-6.5之間,以減少後續併發症風險。
藥物順從性也是治療痛點 糖尿病未來藥物發展
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糖尿病藥物需要長期施打,因此糖尿病患者普遍關心藥物使用的便利性。傳統的口服藥需要每日多次服用,胰島素注射則需妥善消毒與存放,仍有一定的醫囑服從性問題,對正在拚事業的年輕糖尿病人,便利且能同步控制血糖、體重的治療武器將是優先考量。過去就曾收治一名病齡10年的糖尿病友,介入各種藥物及飲食、運動控制仍無法改善血糖,還出現巨量蛋白尿,後續透過同步調整體重與血糖的腸泌素治療,糖化血色素在半年間從9點多降回正常值,巨量蛋白尿也消失。
縱觀未來,糖尿病藥物三大發展趨勢包括:一、長效的降糖藥物,例如每週注射一次的胰島素或腸泌素類藥物,減少服藥頻率,提高患者依從性;二、安全性提升,新藥不只需要能控糖,更必須確保對腎臟與心血管的安全性;三、體重管理,透過藥物輔助達到5-10%的體重減輕,減少異位脂肪堆積,改善代謝健康。
面對糖尿病人數擴大,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提醒,目前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無論年紀皆須關注自身血糖數值、不可心存僥倖。醫師也鼓勵糖友若遇上控糖瓶頸千萬別放棄,目前糖尿病已有多元的治療選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配合醫囑穩定控糖與體重,才能掌控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