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阻塞的健康風險
阻塞(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這種疾病會使得氣體無法順暢地進出呼吸道,影響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導致患者出現「咳、痰、喘」等症狀。肺阻塞在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全球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三,每年奪走約300萬人的生命。在台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是109年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八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其中因肺阻塞死亡的人數將近5000人。
吸菸是導致肺阻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約九成的肺阻塞患者都是因為吸菸引起的。即使被診斷出肺阻塞,仍有四成的患者持續吸菸。因此,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是預防及治療肺阻塞最經濟有效的方法。除了吸菸,空氣污染、粉塵、化學物質、有害煙霧、毒性揮發溶媒等環境因素,以及氣喘、支氣管過度敏感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等肺部健康狀況,也可能增加罹患肺阻塞的風險。
肺阻塞不僅影響呼吸功能,還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多種共病。這些共病症會使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縮短壽命。此外,肺阻塞病人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也較非肺阻塞患者高。
肺阻塞的徵兆與檢測
肺阻塞的徵兆包括:
- 慢性咳嗽
- 咳痰
- 呼吸困難
- 喘息
這些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或氣喘,因此常被忽略。若有長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且曾暴露於危險因子(如吸菸、空氣污染、粉塵等)的病史,就應考慮可能是肺阻塞。
為提升民眾對肺阻塞的認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106年起開始倡議「一分鐘登階」評估肺阻塞風險。民眾可自我檢測肺部健康,若一分鐘登階30-50階,屬於中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若一分鐘登階未達30階,則屬於高風險,建議儘早至醫療院所檢查。
此外,民眾也可透過「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來檢視自身呼吸道健康。該問卷涵蓋吸菸習慣、咳痰狀況及是否容易喘息等指標。若得分超過5分,建議進一步接受肺功能檢測,以確認病情。
肺阻塞目前的治療方式
肺阻塞的治療目標是改善症狀、延緩病情惡化,並維持生活品質。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
一旦發現肺阻塞應積極進行復健與藥物治療以避免惡化,目前肺阻塞最主要的治療藥物為支氣管擴張劑,期吸入劑型可以直接作用在肺部,治療效果最好,主要分為三種藥物類型:
- 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LABA)和長效型抗膽鹼藥物(LAMA)可以讓呼吸道擴張,維持作用時間超過24小時,減少症狀急性惡化、住院,改善肺部的功能、症狀和健康.
- 2.固定劑量複方支氣管擴張劑(LABA/LAMA)結合兩種長效型藥物,可達到最佳的支氣管擴張效果,顯著改善肺功能、呼吸困難,並降低急性惡化及減少住院.
- 3.固定合併吸入型類固醇與長效乙二型刺激劑(ICS+LABA)對於穩定期的病人,可以減少急性惡化發生,改善肺功能及生活品質. 使用後須立即漱口,以減少口腔念珠菌及聲音沙啞.
肺阻塞的非藥物治療包括戒菸與遠離二手菸,透過呼吸運動訓練、姿位引流及肺部擴張治療來改善咳嗽、痰多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提升生活品質。此外,應定期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預防感染,並維持營養均衡、理想體重和水分平衡。
對於有低血氧情況的患者,可進行居家氧氣治療以減輕呼吸及心臟負荷,提升生活品質及存活率。及早發現與規律治療是控制肺阻塞的關鍵,患者應遵循醫囑、適度運動並定期接種疫苗,以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